作者: 發布日期:2022年04月28日 19:45 瀏覽次數:
從社會學角度,邪教是一個具有高度群體認同感的組織,在強烈的使命感和追求感驅動下,成員們凝聚在一個極富魅力的領導者周圍。在更中性的說法里,這些教派也被稱為“高強度團體”。他們的潛在動機可能是改變世界或戰勝自我。在大眾視野中,邪教一般打著宗教幌子。實際上邪教涉及很多類型:如政治、金融、心理等等,包括耐克塞姆(NXIVM)、科學教派(Church of Scientology,也稱山達基教)。邪教規模不等,小到兩三人(如二聯性精神病 ),大到成千上萬。
邪教通常由頗具魅力的頭目領導。當邪教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層面,如果其頭目恰巧是一個性格紊亂的人(尤其是惡性自戀、馬基雅維利主義和反社會傾向——被稱為黑暗三合會的人格組合),后果不堪設想。此類情況可參考韋科慘案、瓊斯鎮慘案等惡性事件。
邪教靠的是欺詐手段。社會學家揚賈·拉里奇(Janja Lalich)表示,欺騙是邪教的顯著特征。新成員往往開始是被烏托邦式想法所誘惑,最終被洗腦,投入所有的時間和金錢,全身心為團體服務。拉里奇解釋,如果能夠提前了解全面情況,大多數人可能不會加入這樣的團體。但是,招募宣傳不會提及這些,拉人時強調的是個人發展或社會將發生巨大變化,并輔以糖衣炮彈等心理技巧,新成員就留下來了。
破壞性邪教會使用各種心理技巧來誘惑和挽留成員。許多新成員正處于人生過渡階段,尋求歸屬感,尋找人生目標。邪教易感人群包括:正遭受損失的人,失去親人、失去工作、遭受其他創傷或極端壓力,或正在從一個人生階段轉向另一個。如青春期就是一個常見的轉變點,這個階段特別容易受到影響:心理上他們正在“發現自我”、尋找身份認同,生理上他們大腦最重要的區域——前額葉皮層——正在發育,而且這些年輕人此時正走向社會,第一次與父母或家庭分離。此外,離異和喪偶者也是邪教招募的重點目標人群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“生命源泉”組織中,記者費希爾發現其成員中有一半單身或離異。
一個常見認知誤區是:加入邪教的人必定有缺陷,或異常天真,或精神脆弱,才會淪為邪教受害者。這個觀點是錯誤的。當然,確實有些人更易接受暗示或被他人說服,但作為社會人,受影響是人性的一部分。這種情境的新鮮感也能讓人從心理上放下戒備,而“愛的轟炸”(love-bombing)快感或說服人們隨波逐流,特別是開始的體驗令人愉快、讓人興奮。
羅伯特·杰伊·利夫頓(Robert Jay Lifton,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)、史蒂文·哈桑(Steven Hassan,美國異端教派研究專家)和其他邪教專家提出另一觀點:邪教頭目并不想要“軟弱”的信徒。他們的理想目標是那種有生產力、健康的成員,即那些有錢有閑、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團體中的成員。